1.
特征维度 | 中国科学院院士 (CAS Academician) | 中国工程院院士 (CAE Academician) |
---|---|---|
成立时间 | 1949年 | 1994年 |
核心定位 | 国家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 | 中国工程技术界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 |
侧重领域 | 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基础科学和理论原创研究 | 工程技术和应用研究,工程实践和技术应用创新 |
学部划分 | 6个学部(如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等) | 9个学部(如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等) |
评选核心标准 | 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注重理论突破和原始创新 | 在工程技术方面做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注重实践应用和成果转化 |
社会常见认知 | “科学家”,探索科学原理,拓展认知边界 | “工程师”或“技术专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推动技术落地 |
院士规模(截至2025年3月) | 849人 | 978人 |
2.两院院士哪个含金量更高?
对于这个事情,存在不同的看法,不少人认为科学院院士含金量更高
-
入选难度:通常认为入选难度更高,每届增选约60人,申报通过率约5%。工程院每届增选约75人,申报通过率约8%
-
社会声誉:中国科学院院士在社会上所享有的声誉要显著大于中国工程院院士。
-
历史积淀:中国科学院成立时间更早(1949年),其院士制度形成和发展要比中国工程院院士更早。工程院在特定行业和产业界内拥有极高声誉和影响力。
也有不少人认为二者含金量相当的观点则强调:
-
贡献无高低:两者都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设立的最高学术称号,都是终身荣誉。二者的贡献含金量是一样的,只是在侧重领域和贡献形式上有所不同。
-
国家待遇:国家给予两院院士的待遇是一样的。
3.是什么双院士?
顾名思义,就是同时拥有两院院士称号。新中国以来共有34位双院士,极度稀缺。其中已故20多位。
-
钱学森:两弹一星元勋,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
吴良镛:建筑学家,参与多项重大建筑工程设计。
目前在世的只有十多位 普通大众比较熟悉的可能有有:武汉大学的刘德仁院士,北邮陈俊亮,路甬祥等等。
4.新中国成立以来的34位双院士
序号 | 姓名 | 中国科学院当选时间 | 中国工程院当选时间 | 所属学部 |
---|---|---|---|---|
1 | 石元春 | 1991年 | 1994年 |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农业学部 |
2 | 常印佛 | 1991年 | 1994年 | 地学部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
3 | 李德仁 | 1991年 | 1994年 | 地学部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
4 | 陈俊亮 | 1991年 | 1994年 | 信息技术科学部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
5 | 刘永坦 | 1991年 | 1994年 | 信息技术科学部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
6 | 宋健 | 1991年 | 1994年 | 信息技术科学部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
7 | 王越 | 1991年 | 1994年 | 信息技术科学部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
8 | 顾诵芬 | 1991年 | 1994年 | 技术科学部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
9 | 路甬祥 | 1991年 | 1994年 | 技术科学部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
10 | 沈志云 | 1991年 | 1994年 | 技术科学部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
11 | 王淀佐 | 1991年 | 1994年 | 技术科学部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
12 | 吴良镛 | 1980年 | 1995年 | 技术科学部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
13 | 侯祥麟 | 1955年 | 1994年 | 化学部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
14 | 李国豪 | 1955年 | 1994年 | 技术科学部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
15 | 陆元九 | 1980年 | 1994年 | 信息技术科学部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
16 | 罗沛霖 | 1980年 | 1994年 | 信息技术科学部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
17 | 闵恩泽 | 1980年 | 1994年 | 化学部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
18 | 闵桂荣 | 1991年 | 1994年 | 技术科学部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
19 | 潘家铮 | 1980年 | 1994年 | 技术科学部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
20 | 钱学森 | 1957年 | 1994年 | 数学物理学部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
21 | 邵象华 | 1955年 | 1995年 | 技术科学部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
22 | 师昌绪 | 1980年 | 1994年 | 技术科学部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
23 | 王大珩 | 1955年 | 1994年 | 信息技术科学部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
24 | 王选 | 1991年 | 1994年 | 信息技术科学部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
25 | 吴阶平 | 1980年 | 1995年 |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医药卫生学部 |
26 | 严东生 | 1980年 | 1994年 | 化学部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
27 | 严恺 | 1955年 | 1995年 | 技术科学部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
28 | 张光斗 | 1955年 | 1994年 | 技术科学部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
29 | 张维 | 1955年 | 1994年 | 技术科学部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
30 | 张宗祜 | 1980年 | 1994年 | 地学部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
31 | 赵仁恺 | 1991年 | 1994年 | 技术科学部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
32 | 郑哲敏 | 1980年 | 1994年 | 技术科学部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
33 | 周干峙 | 1991年 | 1994年 | 技术科学部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
34 | 朱光亚 | 1980年 | 1994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