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顶尖高校优势明显,清北稳居第一梯队
-
清华大学(58人)和北京大学(55人)的有效候选人数量遥遥领先,总数均超过50人,构成了无可争议的第一梯队。这充分体现了它们作为中国顶尖学府在顶尖科研人才储备和学术实力上的绝对优势。
2.“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的倾向性揭示了高校学科特色
-
偏重基础科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的科学院候选人数量显著高于工程院,这与它们以文理基础学科见长的传统优势高度吻合。
-
偏重工程技术(中国工程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院13 vs 科学院4)、中南大学(工程院11 vs 科学院1)、西北工业大学(工程院7 vs 科学院2)等高校的工程院候选人数量占绝对主导,凸显了它们在工科、应用科学和国防军工领域的深厚底蕴和突出地位。
-
发展均衡: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在两院的候选人分布相对均衡,体现了其综合性大学学科全面、交叉融合发展的特点。
3.专业特色院校在特定领域实力不凡
-
北京协和医学院(12人)、中国农业大学(11人)等行业顶尖的特色院校虽然总数排名不是最前,但在其专精领域(医学、农学)的候选人数量非常可观,展现了其不可替代的行业领导地位。
4.潜在观察点与“黑马”
-
中国科学院大学(5人)作为新兴的研究生教育机构,已有相当数量的候选人,其未来的发展潜力值得关注。
5.广东发挥不佳
-
中山大学共有10位有效候选人,排名全国第20位左右,是广东高校的领头羊。华南理工大学8人。
-
不对比往年数据,不对比北京上海,对比下中西部地区的985,华科18人,武大13人,西交13人,中山大学的10人不够理想。
6.南开,厦门大学等有较高知名度的学校发挥不佳
- 南开7,厦大5,都没有过10。
7.院士和学生有关系吗?
有些人说学校院士再多,也和学生无关。真的如此吗?
很显然院士对学生带来的好处是明显存在的,院士往往能带来重大的科研项目、顶尖的实验室资源和丰富的学术交流机会。这些资源最终会惠及学生,例如更先进的实验设备、更多参与国家级课题的机会、更浓郁的学术氛围。
院士的直接授课和亲自指导确实可能只覆盖一小部分顶尖学生。但其他学生可能仍然能享受由院士带来的间接资源和整体学术环境的提升。
由于中国大学生数量过于庞大,很多资源不可能惠及到每个人。但是对于学生个体而言,自身的主动性仍然是有意义的。院士资源,如果你不主动去了解、参与、争取,那确实可能和你“无关”。
单位名称 | 中国科学院 | 中国工程院 | 合计 |
---|---|---|---|
清华大学 | 40 | 18 | 58 |
北京大学 | 45 | 10 | 55 |
浙江大学 | 23 | 16 | 39 |
上海交通大学 | 14 | 17 | 31 |
复旦大学 | 22 | 3 | 25 |
南京大学 | 22 | 3 | 25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19 | 3 | 22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10 | 8 | 18 |
华中科技大学 | 9 | 9 | 18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4 | 13 | 17 |
东南大学 | 8 | 7 | 15 |
同济大学 | 6 | 8 | 14 |
北京理工大学 | 5 | 9 | 14 |
武汉大学 | 8 | 5 | 13 |
西安交通大学 | 7 | 6 | 13 |
北京协和医学院 | 3 | 9 | 12 |
中南大学 | 1 | 11 | 12 |
山东大学 | 6 | 5 | 11 |
中国农业大学 | 2 | 9 | 11 |
中山大学 | 8 | 2 | 10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