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皇族
指皇帝及其直系亲属组成的统治核心群体。《晋书》载”刘曜皇族”,南朝梁沈约称”奕奕皇族”,《三国演义》多次提及皇族成员的特殊地位。其核心特征是掌握国家最高权力,通过世袭制度传承统治权,享受法律规定的特权。
这个非常好理解,不多讲。
2. 贵族
包含皇亲国戚与开国功勋群体,具有世袭爵位和封地。《三国志》称”华宗贵族”,《盐铁论》记载”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体现其经济特权。贵族服饰以丝帛为主,与平民的麻葛形成鲜明对比。宋代后部分贵族通过科举转型为官僚阶层。
也好理解。
3. 世家
世家这个比较有意思,熟悉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四世三公,得好好讲讲。
世家特指连续三代以上担任三品以上官职的家族。《史记》设”世家”体例记载诸侯,如《田敬仲完世家》所述,其核心特征是政治影响力与门第传承。魏晋时期形成”四世三公”现象,垄断教育资源。
3.1 颍川荀氏(智谋世家)
-
代表人物:荀彧、荀攸
-
背景:颍川荀氏是东汉末年的名门望族,以出谋划策著称。荀彧是曹操的首席谋士,荀攸也是曹魏重要谋臣。
-
小说中的表现:荀彧提出“奉天子以令诸侯”,助曹操奠定基业,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被迫自尽(正史记载)。
3.2 弘农杨氏(四世三公)
-
代表人物:杨彪、杨修
-
背景:弘农杨氏是东汉顶级士族,连续四代官至“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杨修之父杨彪曾官至太尉。
-
小说中的表现:杨修因“鸡肋”事件被曹操所杀,家族在曹魏后期衰落。
3.3 汝南袁氏(四世三公)
-
代表人物:袁绍、袁术
-
背景:汝南袁氏是东汉最显赫的家族之一,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袁绍、袁术兄弟是汉末割据诸侯。
-
小说中的表现:袁绍在官渡之战败于曹操;袁术称帝后众叛亲离,吐血而死。
3.4 琅琊诸葛氏(文武双全)
-
代表人物: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
-
背景:琅琊诸葛氏分仕三国:诸葛亮为蜀汉丞相,诸葛瑾为东吴重臣,诸葛诞为曹魏将领(“一门三方为冠盖”)。
-
小说中的表现:诸葛亮是蜀汉核心人物,诸葛瑾在孙权麾下任大将军。
3.5 江东孙氏(军事豪族)
-
代表人物:孙坚、孙策、孙权
-
背景:孙氏出身吴郡豪强,靠军功崛起。孙坚是讨伐董卓的先锋,其子孙策、孙权建立东吴。
-
小说中的表现:孙策“小霸王”之名威震江东;孙权继承基业,与刘备联盟抗曹。
3.6 谯县曹氏(寒门崛起)
-
代表人物:曹操、曹丕、曹植
-
背景:曹氏出身宦官家族(曹操之父曹嵩是宦官曹腾养子),通过军事和政治手段成为魏国奠基者。
-
小说中的表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子曹丕篡汉称帝。
3.7 其他地方豪强:
-
河北甄氏:甄宓(曹丕之妻)家族,富甲一方。
-
荆州蔡氏:蔡瑁家族,控制荆州水军,后投降曹操。
-
西凉马氏:马腾、马超家族,世代镇守西凉。
4. 豪门
豪门因为东晋西晋政治也变得很有特点。
西晋豪门(265–316年)
西晋延续了曹魏的九品中正制,门阀士族势力进一步巩固,以“五姓七望”为代表的顶级士族尤为显赫。
4.1 琅琊王氏
-
代表人物:王祥(“卧冰求鲤”)、王戎(“竹林七贤”之一)、王衍(清谈领袖)
-
地位:西晋开国元勋家族,以孝道和玄学清谈闻名,王衍官至司徒,但因清谈误国被诟病。
4.2 河东裴氏
-
代表人物:裴秀(地图学家)、裴楷(名士)
-
地位:裴秀制定《禹贡地域图》,开创中国古代制图学;家族多出高官,与皇室联姻。
4.3 太原王氏
-
代表人物:王浑(灭吴功臣)、王济(驸马,奢侈闻名)
-
地位:军事贵族,王浑在灭吴之战中立功,其子王济娶晋武帝之女常山公主。
4.4 颍川荀氏
-
代表人物:荀勖(音乐家、政治家)、荀藩(西晋末重臣)
-
地位:延续东汉末年的影响力,荀勖修订音律,家族多任高官。
4.5 陈郡谢氏(尚未达巅峰)
-
代表人物:谢衡(谢安祖父)
-
地位:西晋时谢氏尚未显赫,到东晋才崛起为顶级门阀。
东晋(317–420年)豪门
东晋是门阀政治的巅峰时期,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家族主导朝政。
4.6 琅琊王氏(东晋第一豪门)
-
代表人物:王导(东晋开国元勋)、王敦(军阀)、王羲之(书法家)
-
地位:王导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家族掌控朝政,王羲之、王献之奠定书法正统。
4.7 陈郡谢氏(与王氏齐名)
-
代表人物:谢安(淝水之战指挥者)、谢玄(北府兵创立者)、谢道韫(才女)
-
地位:谢安以淝水之战挽救东晋,谢玄组建北府兵,家族文化影响力极大。
4.8 谯国桓氏(军功豪门)
-
代表人物:桓温(权臣)、桓玄(篡晋建楚)
-
地位:靠军功崛起,桓温三次北伐,其子桓玄一度篡位,但最终失败。
4.9 太原温氏
-
代表人物:温峤(平定王敦之乱)
-
地位:与王氏、庾氏联姻,温峤是东晋中期重要将领。
4.10 颍川庾氏
-
代表人物:庾亮、庾冰(外戚权臣)
-
地位:庾太后家族,一度压制王氏,但因北伐失败衰落。
4.11 吴郡陆氏(江东本土豪族)
-
代表人物:陆玩、陆纳
-
地位:东晋拉拢的江南士族,与北方门阀联姻,维持江东稳定。
4.12 会稽孔氏(文化世家)
-
代表人物:孔愉(名士)、孔安国(经学家)
-
地位:以儒学和文化著称,与谢氏、王氏交往密切。
5. 寒门
原指魏晋时期未入士族的中小地主,后演变为没落贵族分支。《晋书·刘毅传》”上品无寒门”,诸葛亮《出师表》自称”布衣”实为寒门文人的典型。宋代科举使其获得上升通道。
6. 庶民
最初指与贵族有远亲关系的平民,《尚书》载”平章百姓”时已有此概念。承担赋税与劳役,如《盐铁论》”庶众也”。法律地位低于贵族但高于贱民,享有有限兵役权。
7. 布衣
麻衣阶层的代称,《盐铁论》载”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诸葛亮”臣本布衣”、陶渊明”短褐穿结”均为典型意象。唐宋后特指未仕文人,形成独特文化符号。
这里得单独提一下诸葛亮,虽然他自称布衣,但诸葛亮背后的家族是很强大的。
诸葛家三兄弟,分别在蜀汉,曹魏,东吴。这种安排和资源不是普通布衣能有的。
- 诸葛亮被刘备重用,为蜀汉丞相。
- 诸葛瑾报效东吴,被孙权信任重用,为东吴大将军,是虎;
- 诸葛诞投奔了曹丕,拜曹魏大将军。
8. 吏家
基层公务人员家庭,《汉书》记载”府县吏家子弟”需遵守特殊行为规范。其职业具有世袭性,如明代规定”吏员三年一考”,但晋升空间有限。
9. 军户
世代从军的户籍群体。东晋始设军籍制度,元代分蒙古军户、探马赤军户等类别。明代军户需”户出一丁”,受”清军御史”监管,社会地位低于民户。
10. 佃户
租种土地的农民,《捕蛇者说》描述其”号呼而转徙”的生存状态。宋代出现”正军户、贴军户”制度,多户共担军役。《红楼梦》”乌进孝交租”反映其受剥削境遇。
11. 牧户
畜牧业家庭,《汉书·食货志》载”牧户需岁贡皮毛”。牧户为领主放牧,其流动性受官府严格限制。
12. 流民
因灾荒战乱迁徙的群体,《汉书》记载山东大水致”流民七十余万”。政府应对措施包括设”流民图”和”招抚司”,但常引发农民起义。
13. 氓
无业游民,《孟子》载”氓之蚩蚩”原指外来流民。《周礼》区分”氓”与”民”,前者特指”无恒产者”,常与盗匪群体相关联。
14. 盗
盗窃为生者,《左传》严格区分”窃货曰盗”。法律处罚严厉,如秦法”盗马者死”,但民间存在”劫富济贫”的侠盗文化。
15. 匪
武装劫掠群体,《说文》释为”非人”。民国土匪就属于属此类。与盗的区别在于组织性和暴力程度,《水浒传》反映其复杂社会成因。之前看过《湘西剿匪记》,记忆还挺深刻。搜索了一下资料,发现这种“剿匪”主题的电影还不少。
-
《湘西剿匪记》 -
《乌龙山剿匪记》 -
《华东剿匪记》 -
《东北大剿匪》 -
《川西剿匪记》 -
《大西北剿匪记》 -
更多
16. 贼
危害国家利益者,《明史》将”谋权篡位”列为大贼。不同于普通犯罪,如《唐律》规定”十恶”中”谋反””谋叛”皆属贼类,惩罚尤重。
17. 寇
特指外敌,《易经》载”不利为寇,利御寇”。明代倭寇、清代列强均属此类,《过秦论》”焚百家言以愚黔首”包含防寇思想。与匪的区别在于国籍属性。
这种划分是按照白乘黄个人的喜好和习惯来进行设定的,如果是你的话,会怎么进行划分?你又属于哪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