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城市 » 湖北人和湖南人有什么区别?

湖北人和湖南人有什么区别?

2025-05-04

湖北、湖南的地理差异,造成了湖北人、湖南人的差异。

历史上湖北的核心城市是襄阳、荆州、武汉三镇,历史上和中原、北方、吴越、巴蜀频繁交流,湖北各沾一点。

而湖南地形三面环山,相对封闭,三湘四水,唯一出口在在洞庭湖。和湖南交界的粤黔桂渝,因远离中央而多保持有本地风情特色,湖南受其影响,再叠加自身的地理因素,醇厚浓烈。

从自己个人的视野,主要是朋友圈和现实接触这两个角度来看。

湖北人相对务实,工作存钱。典型的朋友圈内容是, 从外面买诸如小龙虾,鱼,红菜苔等食材后回来自己做菜。

湖南人相对注重享乐,尤其是朋友圈的湖南女生,一年有一二三四五六次出现在景区。凤凰,桂林,新疆,西藏,张家界等地方频繁出现。更不用说长沙遍地开花的槟榔、洗脚城、酒吧。

湖南女生比较注重打扮,妆容更精致,装饰品和发型花样更多更繁复,像浓郁的牛奶咖啡。

湖北女生更朴素居家,接近凉白开水。

湖南人表面上更热情,直接。

湖北人表面上更平淡,沉默,但内心更复杂。

听到过一个说法: 湖南的女人要情,湖北的女人要命(清醒难缠), 另外四川的女人要钱.

湖北女生如湖北大部分地方都有栽种的栀子花,淡香素雅。

湖南女生的花语则有些接近玫瑰,鲜艳,浓情,炽烈。

非常向往春秋战国时期的楚人,无论是从博物馆的楚文物还是文学作品,一股扑面而来的瑰丽浪漫。

湖北人聪明但是缺少魄力和极性,是好的中层干部,但难成为气吞山河的领袖。有时候就是需要梭哈,抓住机会大干特干,湖北人容易在犹豫中失去机会。

湖北人的特征类似苏秦, 张仪这类谋士,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但很难成为秦始皇, 汉武帝这样的千古一帝。

湖北西部接近重庆,湖北东部和江西九江安徽安庆交界。从楚国和“洞庭湖以北”来讲,最能代表湖北的区域是荆州和江汉平原。武汉有些偏东,武汉像是一个继承了部分先辈家业,又独自另立门户的角色。

 

从地理差异上讲, 和湖北交界的安徽, 江西, 河南等等, 在古代都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较大的区域,各种文化势均力敌,结果就是相互交融,导致如今的湖北”缺乏鲜明的地域特色。“

而当时湖南之于广西, 贵州, 岭南, 是存在文化优势的, 湖南本地的强势文化得以保留一部分。又因为湖南的省界线有漫长的”不发达区域“,重庆、贵州、广西、广东,相互影响,所以湖南的部分区又有浓烈的风俗。

湖南的心理认同更加纯粹, 那就是”潇湘”。而“荆楚”,“鄂”,“长江”都不足以代表整个湖北。最合适的无疑是”楚”, 但各种原因之下没有形成足够强的合力。

也因此, 各自的省会城市也延伸出差异性。长沙比武汉的基调更浓厚。基于中国的义务教育和各种信息的渲染下,苏州是吴侬软语,小桥流水,黑瓦白墙的江南风味, 西安则必是“秦汉唐,汉族图腾”。甘肃则有永远的河西走廊,武功军威, 盛大辉煌,以及永远的霍去病。

长沙有相对统一且融合的味道。而武汉的基调就比较离散,李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尽管大部分长江开头的机构都在武汉,长江委, 长江存储,长江电力, 长江日报,但6363千米的长江并非武汉独享,不像西安的兵马俑和历史,皇陵和城墙一直在那里。而其他的像盘龙城, 楚, 江夏,湖广行省,武昌起义, 黄鹤楼, 武汉大学等等的注脚都不够深刻。

受益于九省通衢和两江三镇的地理位置, 也因此所累,武汉这块土地上有太多形形色色的商贾和船客. 当年在汉口做生意的人, 可能来自长江上游的重庆, 可能来自长江下游的苏杭, 也可能来自汉江流域. 来来往往,过客过多,又缺乏一种占强势主导地位的本地内核,以至于掩盖了自己的基调,导致没能像苏州,杭州,广州,西安, 成渝那样建立起丰满浑厚的城市内核和文化属性,只能寄希望于将来了。

至于湖北省内其它县市的人民是否认可武汉, 这是另外一个论题,我认为是认可的。 但这种认可不是内心情感上的认可,而是一种权衡利弊的、经济学的、社会学的、心理博弈后的利益选择。出生时已是湖北人,这是与生俱来的标签,你知道别人也会将你识别成湖北人,具有正常心智的人不会在人格层面否定和自己相关的印记。所有省份的人都需要一个承载他们梦想与荣耀的城市,湖北人找不到自己的“中国深圳”、“世界义乌”、“江苏昆山”,最后湖北人会发现他们只能找到“湖北武汉”,至此心里不得不认可,“我认可武汉的钱,认可武汉的工作岗位,认可武汉的国企央企,认可武大华科,认可同济协和……但不知道武汉的灵魂和内核是什么,所以也无从谈起爱和认可武汉的灵魂。”

另外, 再谈谈一个关于湖北人和武汉人的我理解但非常反感的事情, 代表案例:

“武汉本地人从不去黄鹤楼”
“黄鹤楼一堆钢筋水泥, 有什么好看的”
“外地朋友来武汉, 我从不推荐黄鹤楼”
“地址都换了, 现在这个是假的”
……..
这个事情可以反映出很多湖北人和武汉人潜在的心理投影,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223年, 孙权修筑夏口城,于城西南角黄鹄矶建军事楼一座,用于瞭望守戍,即黄鹤楼。在其后一直处于屡建屡毁的状态, 战争和贫困年代则损毁或缺乏维修, 和平富足的年代则有文人雅士出资修缮.

看岳阳楼记的开篇几句:”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所以新中国时期重修黄鹤楼, 和之前的无数次重修一样, 融入当时流行和先进的技术, 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历史和文化不是埋进坟墓的骨灰, 而是不断成长中地活着的人.

三国, 唐, 明, 宋, 新中国, 各个时期都有各自的黄鹤楼. 我们汉族人在100年, 1000年以后仍然会使用他们那时最先进的、现在还未曾听说过的技术重修黄鹤楼.

所以我们不必去关注黄鹤楼是否是钢筋水泥, 是否有电梯, 钢筋水泥反而是黄鹤楼的生命力长久不衰, 繁荣昌盛的表现. 你们想一想那些消失在中国历史中的建筑有多少? 而黄鹤楼幸运低活到今天.

除了建筑本体之外, 我们更应该去体会的, 是和黄鹤楼相关的文化轨迹, 这是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和意境, 像出身于唐代顶级门阀“博陵崔氏”崔颢的诗, 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 主席”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所以部分湖北和武汉人不要一谈到黄鹤楼, 就报之以嗤之以鼻 – “外地朋友来武汉, 我从不推荐黄鹤楼”, 黄鹤楼一堆钢筋水泥, 有什么好看的”, 这绝不是你的真诚帮助你的朋友避了坑, 而是你的狭隘, 你对武汉文化符号的巨大否定, 是历史文化审美的欠缺, 也是对你自己和家乡的否定.

湖北和武汉的朋友, 您完全可以带着友人去游玩黄鹤楼, 跟他讲讲黄鹤楼的前世今生, 聊聊众多和黄鹤楼有关的骚人墨客的故事.

最后再回到湖北和武汉的文化内核命题, 个人认为最好的选择是 “楚”和 “长江”, 而不是”荆楚”,更不是汉口的民国风”.

尽管楚人的起源, 可能来自于如今湖北和陕西或河南交界的地方. 尽管楚国的最发达时, 几乎包含了如今所有湖北以东和以南的大部分省份. 但是楚人最辉煌和最核心的东西在湖北.

就好比一个人, 除了出生和死亡不在湖北, 他生平最辉煌的时期, 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湖北. 而且湖北出土的楚国文物, 是最多, 最瑰丽, 最有价值. 所以湖北是无可辩驳的”楚”继承人, 具有天然的法理性.

而长江, 从重庆末端到九江的开端, 近1000公里,几乎都在湖北, 李白“黄鹤楼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主席“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长江三峡, 长江第一座大桥, 长江委, 长江日报, 长江海事局等等都位于湖北, 绝大部分都在武汉. 除了文化符号, 上长江及其支流流经湖北大部分县市, 日常生活上就存在密切联系.

Name
Job Title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Suspendisse varius enim in eros elementum tristique. Duis cursus, mi quis viverra ornare, eros dolor interdum nulla, ut commodo diam libero vitae erat.

关注公众号

微信搜一搜 “白乘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