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某知名985说起
2025年5月18号,某知名985大学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事件,尽管知乎、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似乎有限流的倾向,但是还是有更多的细节流传了出来。
今天我不打算去深究事件的真伪和细节,那些留给官方和更专业的人士。我只想从一个过来人,一个关心教育,也关心孩子们的普通人的角度,聊聊我一直以来,尤其是近年来愈发坚定的一个看法:如果家里不是真的等米下锅,特别缺钱,那么在选择大学的时候,我真心不建议孩子去那些所谓的“行业性”、“专业性”特别强的工科大学。如果条件允许,我更倾向于,也更建议孩子们去综合性大学。
2. 为什么我不太推荐行业性工科大学?
“行业性”工科大学的所有资源、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甚至校园文化,都是围绕着特定的几个行业展开的。你从一进校门,接触到的就是这个行业的知识,认识的也大多是这个行业的未来从业者。四年甚至更长时间下来,你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很容易被“格式化”,变得相对单一。
越是专业性强的大学,竞争往往越是白热化。大家的目标高度一致,评价体系也相对单一,无非就是成绩、科研、实习、竞赛。这种环境下,人很容易陷入“军备竞赛”式的内卷,你追我赶,唯恐落后。
我不是说竞争不好,良性的竞争可以促进步。但当这种竞争超出了合理的范畴,变成了为了竞争而竞争,为了不被淘汰而拼命,那对人的身心都是一种巨大的消耗。尤其是在一个相对封闭和单一的环境里,这种压力更容易被放大,缺乏有效的疏导和释放途径。我们看到的一些悲剧,很难说与这种高压环境没有关系。
尤其是行业特色鲜明的工科院校,往往在人文社科、艺术体育等方面的资源相对薄弱。
简单地讲,行业性工科大学的学生很容易缺乏一种”会玩、会享受生活“的能力。
3. 为什么我更推崇综合性大学?
与行业性工科大学相比,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在我看来是显而易见的。
综合性大学,通常学科门类齐全,文、理、工、商、法、医、农、艺,应有尽有。这意味着你有机会接触到各种不同领域的知识,认识到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和老师。这种多元化的环境,能够极大地开阔你的眼界,激发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它给了你“试错”和“转向”的可能。很多孩子在高考报志愿的时候,其实对自己未来想做什么,并没有清晰的认知。综合性大学通常有更灵活的转专业政策,有更丰富的辅修、双学位项目。你可以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去旁听其他系的课,去参加各种社团,去探索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即使发现选错了专业,调头的成本也相对较低。
因为学科的多样性,评价体系也更加多元化。成绩好当然重要,但不是唯一的标准。你可以在学术上深耕,也可以在社团活动中施展才华,可以在艺术领域追求卓越,也可以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能力。这种包容性,使得每个人更容易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特长,而不是被单一的评价标准压得喘不过气。
好的综合性大学,往往有着深厚的人文积淀。各种高质量的人文讲座、艺术展览、文化交流活动层出不穷。这些经历,会潜移默化地提升你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让你成为一个更完整、更有趣的人。
其实还有一点很重要,举个例子,像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传统综合性大学,他的计算机专业排名可能不如某些工科大学,但是你在找工作的时候你的复旦和武大计算机专业绝不会是你的减分项。难道有公司只要华科计算机,不要武大计算机?只要上交计算机,不要复旦计算机?
国内计算机独一档的好像是清华的姚班和智班?或者加上北大计算机?其他的差异不太大。
这时候,你没有必要为了科研层面,或者有的没的优势而去选择行业性工科大学的专业,而放弃了大学四年美好时光的生活体验和人生体验。
4. 关于“家里缺钱”的特殊情况
我前面提到了一个前提,就是“如果家里不是特别缺钱”。那么对于一些经济条件确实比较困难的家庭来说,选择一个就业前景明确、起薪相对较高的工科专业,可能是一种现实的选择。毕竟,生存是第一位的。孩子能尽快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改善家庭经济状况,这是非常实际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选择行业性工科大学,或者综合性大学里的热门工科专业,有其合理性。
但即便如此,我也想提醒一句,不要把所有的宝都押在一个篮子里。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地去拓展自己的视野,培养一些通用能力。也不要过于理想主义,真实社会本来就是灰色的,而不可能是理想中的纯洁白色,不要因为看到了黑色就道心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