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教育部发布面向中小学生的人工智能相关指南,家长和学生需要注意什么?

教育部发布面向中小学生的人工智能相关指南,家长和学生需要注意什么?

2025-05-13

1. 教育部发布面向中小学生的人工智能相关指南

5月12日,教育部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以下简称《使用指南》),以科学规范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其中《使用指南》提出,禁止学生直接复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作业或考试答案,限制在创造性任务中滥用人工智能。

这一政策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围绕这一新闻及其背后的现实问题,白乘黄尝试做一些深入的思考。

2. AI内容识别与平台治理的现实

对于谷歌、抖音等大型科技公司而言,AI内容识别与治理已成为技术和合规的“标配”。这些公司拥有强大的算法和数据积累,能够较为精准地识别AI生成内容。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说,过度依赖AI生成内容不仅容易被平台识别,还可能面临流量惩罚甚至账号风险。这一现实提醒我们,技术的普及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门槛、无底线地使用,原创与思辨依然是内容生态的核心。

但是中国的大多数学校,不具备这种技术系统,很难去识别出AIGC内容。

3. 教育管理的两难与挑战

AI技术的普及是大势所趋,学校和教师既不能完全禁止学生使用AI(因为这违背了技术发展的潮流和教育现代化的方向),又必须防止学生对AI的过度依赖。这对教育管理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利用AI工具,提升学习效率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又要防止“AI代劳”现象,保护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知识建构能力。如何在“教会用AI”和“防止依赖AI”之间找到平衡,是未来教育治理的重要课题。

 

4. 适度使用AI的益处,过度依赖AI的坏处

谷歌的DeepMind研究显示,过度依赖AI完成认知任务的学生,其海马体活跃度较传统学习者下降23%,这印证了神经科学层面的”技术依赖症”。

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的跟踪研究揭示了一个反直觉现象:适度使用AI的学生在批判性思维测试中得分反而高出对照组14%。关键在于教学过程中嵌入了”认知中断”设计——教师会有意提供包含逻辑陷阱的AI文本,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拆弹训练”
。这种教学策略暗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将AI输出作为思维跃迁的脚手架而非终点。

更根本性的转变发生在教育哲学层面。德国现象学家斯蒂格勒提出的”技术药理学”(pharmacology of technology)在此显现其预见性:AI既是毒药也是解药。杭州某重点中学的”双轨制”作业设计即是例证:基础题由AI批改反馈,而创造性任务必须提交包含五个自我否定阶段的思维日志。这种设计使技术工具回归”认知延伸”的本质,而非思维替代品。

北京某示范校的实践颇具启示:他们将AI工具使用纳入”思维可见性”评估体系,要求学生在提交AI辅助作业时,必须附上”思维演化路径图”,标注每个知识节点的自主思考占比。这种”透明化使用”机制,成功将技术依赖转化为思维显性化训练。这是一种很好的和解决思路。

5. 作业负担与AI工具的被动使用

还有老生常谈的问题,部分学校和教师布置的作业量过大、内容不合理,导致学生不得不借助AI等工具“应付”作业。这种被动使用AI的现象,实际上是教育供给侧与学生需求侧之间矛盾的体现。单纯禁止AI复制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反而可能掩盖了作业设计、课程负担等更深层次的教育结构性问题。教育改革应从源头入手,优化作业设计,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成长需求。

 

6. AI依赖与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

AI工具的便捷性无疑提升了学习效率,但也带来了新的隐忧:部分学生在体验AI带来的便利后,容易产生依赖心理,进而削弱了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尤其对于认知尚未成熟的中小学生而言,过度依赖AI可能影响其知识建构、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而非单纯的知识传递。如何让AI成为学生成长的助力而非拐杖,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

7. 结语

AI技术是未来世界的发展趋势,AI既是毒药也是解药,既是让自己进步的利器也是让自己退化的帮凶。

作为如今时代的家长,不能像旧时代那样逼孩子“拼命读书”,也不能玩“快乐学习”那一套。前者是对孩子生命力的一种消耗,后者则是对孩子生命力的浪费。

一个人,特别是对于孩子,终究还是要尝试积极向上发展的。

所以对如今家长的认知、思维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注【白乘黄】,大家一起提高认知,然后飞黄腾达。

关注公众号

微信搜一搜 “白乘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