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闻名全国的黄梅戏到底湖北黄梅的还是安徽安庆的?

闻名全国的黄梅戏到底湖北黄梅的还是安徽安庆的?

2025-08-16

1.为什么【黄梅戏】叫【黄梅戏】?

黄梅戏作为一种戏曲的名字,至少在清光绪五年(1879年)之前就已经出现,而且可以使用多种诗歌和文献,而不是像特朗普那样凭空造牌来进行佐证。

乾隆三十一年(1766 年),陈奉兹作有组诗《浔阳乐》十三首,其中《一月》云:“灯火照龙河,鱼龙杂绮罗。偏怜女儿港,一路采茶歌。” 这首诗描绘了清代黄梅人和九江人在元宵节玩龙灯、唱采茶歌的欢快生活图景,此时的采茶歌可能还主要是当地人的一种即兴歌舞,从侧面反映了黄梅戏的早期形态。

乾隆末年(1790年左右),湖北天门人别霁林在湖北黄梅做学官时写有《黄梅竹枝词》共4首,第四首原文如下:“多云山下稻孙多, 太白湖中鱼出波。 相约今年酬社主, 村村齐唱采茶歌。”作者自注 “邑喜采本县近事,附会其词,演唱采茶歌”,说明当时已有根据黄梅的人和事编写的戏剧剧本,此时黄梅戏还被称为 “采茶歌”。

同治元年(约1862年),江西乐平举人何元炳在《采茶曲》第6首中说:“拣得新茶绮绿窗,下河调子赛无双。如何不唱江南曲,都作黄梅县里腔。”反映的正是江西当地人在采茶之时,不唱黄梅腔,展示了黄梅戏在鄂、皖、赣三地流传的盛况。

清光绪十一年(1885左右),上海《申报》多次使用黄梅戏和黄梅调等字眼。

1917年2月10日,《民国日报》载:“北门外火药库旁有汪家庭、汪家兴等于夏历十一夜,邀集多人演唱黄梅戏,轰动邻右,往观者不知凡几。”

1918年5月21日,上海《时报》发表《演唱黄梅调之武剧》,报道湖北戏班在上海九亩地演唱黄梅调,同日及次日上海《小时报》《民国日报》等媒体也进行了报道,而十多年后丁永泉才到九亩地演出黄梅调。

1921年,《宿松县志》则明确说:“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黄梅县简称梅邑)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

2.为什么【黄梅戏】叫黄梅戏?不叫【安庆戏】??

黄梅戏为什么叫黄梅戏?浙江知道叫越剧,河南知道叫豫剧,江苏昆山知道叫昆曲,江苏苏州知道把自己的戏曲叫作苏州评弹……

而黄梅戏为什么叫黄梅戏,而不叫安庆戏?不叫安徽戏?不叫宿松戏? 我并不认为安徽安庆想站在背后、默默助力湖北黄梅的文化戏曲事业发展;也不认为当年那些人缺乏苏州、昆山、浙江那种意识。

黄梅戏为什么叫黄梅戏,而不叫安庆戏?以明清的科技发展水平,不可能有《三体》里的思想钢印技术,使用量子干预大脑神经元网络,绕过逻辑思维直接将特定命题植入人类意识。恰恰相反,在当时黄梅戏走的是民间群众路线。

黄梅戏为什么叫黄梅戏,而不叫安庆戏?这是一个直击灵魂但但答案非常简单的问题,这说明了很多事情。至少说明老一辈的人民群众和从业者有一种朴素的是非观和基本的良心,更说明湖北黄梅和黄梅戏,必然有一种内在联系,而且也必然是非常强烈的联系,以至于当时必须使用“黄梅戏”来命名这种戏剧。

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到的一个现象是,有些人希望通过虚构各种黄梅名称,妄图来切断黄梅和黄梅戏的联系,这是一场无视历史和事实、虚无化历史,填补当下心理需求的自欺欺人式的表演。

3.为什么【黄梅县】叫【黄梅】?

黄梅作为一个行政区的名字,至少自隋朝起就叫黄梅。黄梅境内建县始于汉,初名寻阳。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因县境北有黄梅山、黄梅水而得名黄梅。

明代《黄州府志》已将黄梅山列为县域八景之一 ,其文化象征意义延续至今。清同治年间编修的《黄梅县志》记载:”县治北四十里有峰峙立,春深遍生黄梅,故以名山”。

另外稍微提一下的是,黄字在湖北东部是有特殊含义的,黄冈、黄州、黄安(红安)、黄陂等等这些以黄字开头的城市名称,应该都是和古黄国有联系,由此可以进一步延伸到江夏堂黄氏。姓黄的同学可以去进一步了解。

4.黄梅戏经典戏曲背后的地理信息

黄梅戏最经典的戏曲被叫做《三十六本大戏》,我们可以通过里面内容的蛛丝马迹来推测戏曲所描述内容背后的地理信息。

4.1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天仙配》。

谈到《天仙配》就不得不提到董永这个人,今天很多城市都在争董永的籍贯归属,但目前最权威最可靠的历史文献是东汉刘向《孝子传》,明确提到 “董永,千乘人也”(千乘郡,今山东博兴县一带)。为什么一个南方长江流域的戏剧的主角要用一个北方山东人的名字?难道是巧合??显然并不是。尽管山东和湖北物理距离遥远,但双方是有极强的内在联系,那就是孝文化。

孝感市因东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行孝感天动地而得名。五代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庄宗李存勖为避其祖父李国昌讳,改孝昌为孝感,孝沿袭至今。不止于此,清代顺治年间汝宁知府金镇修撰的《汝宁府志》将董永列入到《人物志・流寓》,称董永是千乘(山东)人,随父避兵,流寓于汝南(河南),之后徙居安陆(湖北孝感)。

大家所理解的《天仙配》都是爱情故事,但实际上“孝”文化是《天仙配》的基调和核心之一,在不同版本的改编中都体现了出来,像“董永行孝遇仙事”,“七仙女不恋天宫繁华,同情为葬父而卖身为奴的人间青年董永”等等。

现在很难考证一锤定音的断定《天仙配》背后的地理信息,证据链不够完美,但是相比之下,天仙配和董永的故事在湖北孝感境内起源,再经长江水系传到黄梅,然后又往下传播到安庆的可能性比较大。

4.2 我们再看看第二到四 -《张朝宗告经承》

这个证据链非常清晰直接,里面的核心人物之一,张朝宗,湖北省黄冈市武穴人,武穴和黄梅交界,都属于黄冈市。黄梅戏《张朝宗告经承》是根据黄冈发生的真人真事而创作。

当时贪官相互勾结私征漕粮,侵犯百姓利益,主人公张朝宗向广济县、黄州市揭发案情,但是均包庇被告,最后闹到朝廷和湖广总督,湖广总督根据谕旨查办此案。很明显这在当时算是个不小的案子,各种历史记录比较完备。

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广济县张朝宗告经承一案,经清廷派员查明:自乾隆十四年以来,年年加派私征分肥银6900余两。据湖广总督硕色奏摺,按律应处与此案有关之黄州知府李泌、广济历任知县虞学灏、高联登、马汝明及经承周锡琏等12人受到处罚。

5到36,大家有兴趣的自行考究,里面肯定也有起源于安徽的。真理越辩越明,相信大家有自己的思考。

黄梅的人口数量,毫无疑问比安徽、河南要很多,他们众口铄金,但如今是2025年这种物质资源和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年代,有些东西和嘴巴的数量无关。

5.黄梅戏和湖北黄梅、安徽安庆、江西九江都有关系

理智地讲,在明清民国的某些时期,黄梅、九江、安庆这三个地方交往密切,文化习俗相互传播,人员往来频繁。

我无意进行过多的批判,戏曲的的地理归属并不会赋予其额外生命力,即使京剧在如今也逐渐衰落。我只是想尽可能地还原真实,不会说河南豫剧和江苏昆曲是湖北的,不会说黄梅戏不是湖北黄梅的,不会说黄梅戏和九江没有关系。

6.黄梅和佛教禅宗的缘分

除了黄梅戏,黄梅和佛教的缘法非常深厚。

中国境内的佛教分为很多种,最大两支叫“禅宗”和“净土宗”。禅宗尊达摩为始祖,其中的四祖和五祖都和黄梅有关。

6.1 黄梅四祖寺

位于黄梅县城西北15公里的双峰山,是中国佛教禅宗第四代祖师道信大师的道场。寺庙始建于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距今已有1370年的历史。

公元651年(永徽二年) 道信七十二岁,祖命元一造毗卢塔。闰九月初四日,祖安坐塔中示寂,弘忍继席,死后被唐代宗李豫赐谥为“大医禅师”美誉。 公元652年(永徽三年) 逝后一年,塔门自开,祖身不坏,弘忍以漆塑真身,永供塔中。

黄梅四祖寺在佛教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四祖道信:一行三昧

6.2 黄梅五祖寺

位于湖北省黄梅县五祖镇东山之上,是中国禅宗第五代祖师弘忍大师的道场,也是六祖慧能大师得法受衣钵之圣地。五祖寺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英宗曾为该寺匾额御书“天下祖庭”,宋徽宗则为之题写“天下禅林”,元文宗赐寺额“东山五祖寺”。

五祖弘忍:守本真心


1、《天仙配》——《董永卖身》、《七姐下凡》、《槐荫记》

2—4、《张朝宗告经承》——《张朝宗告漕》,此剧分上、中、下三本

5、《鹦哥记》:《西楼会》是其中一折

6、《金钗记》:《春香闹学》是其中一折

7、《卖花记》

8、《乌金记》:《吴天寿观书》是其中一折

9、《吐绒记》

10、《牌环记》——《拷打红梅》、《红梅装疯》

11、《鸡血记》——《血衣记》

12、《赶子图》:《送香茶》是其中一折

13—14、《绣花针》——《绣水桥逃难》,此剧分上下本:

上本《绣针记 》,下本《拜金钟》

15—16、《罗帕记》,此剧分上下本:上本《罗帕宝》,下本《三鼎甲》

17、《锁阳城》

18、《桂花树》——《绣鞋记》、《曹正榜逃难》

19、《荞麦记》——《三女图》

20、《破镜圆》——《双合镜》

21、《珍珠塔》——《方卿借银》

22、《毛宏记》——《两世缘》、《毛宏写退》

23、《胭毡记》——《胭毡褶》、《岳州渡》

24、《白扇记》——《鱼网会母》

25、《清官册》——《葡萄渡》、《大清官》、《于成龙私访》

26、《山伯访友》——《上天台》

27、《下天台》,即《山伯访友》的下部

28、《铁笼山》——《三宝记》、《二龙山》

29、《罗裙记》

30、《菜刀记》——《蔡鸣凤辞店》

31、《凤凰记》——《张孝打凤》

32、《白布楼》

33、《血掌记》

34、《罗裙宝》

35、《青风岭》——《杜氏卖身》

36、《葵花井》

关注公众号

微信搜一搜 “白乘黄”

发表评论